体(拼音:tǐ、t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1]。“体”的繁体字写作“體”,是形声字,字形从骨为形,豊(lǐ)为声。另有一个同形字“体”(bèn),义同“笨”。“體”的简化字晚出,“体(體)”的本义指身体各部位,也指身体的某一部分。引申为本体、实体,又引申指文字的书写形式或作品的体裁,还引申指体制。除以上意思之外,“体”还有体察、领会之义。体己也写作梯己,即贴心的、亲近的,体读作tī。
- 中文名
- 体
- 拼 音
- tǐ、tī
- 繁 体
- 體
- 部 首
- 亻
- 五 笔
- WSGG [1]
- 仓 颉
- ODM [1]
- 郑 码
- NFA [1]
- 笔 顺
- 撇、竖、横、竖、撇、捺、横
- 字 级
- 一级(编号:0770) [11]
- 平水韵
- 上声·八荠 [2]
- 总笔画
- 7(部首2,部首外5)
- 异体字
- 躰,骵、軆
- 统一码
- U+4F53 [1]
- 结 构
- 左右结构
- 笔顺编码
- 3212341
- 注音字母
- ㄊㄧˇ、ㄊㄧ
- 四角码
- 2523₀
- 造字法
- 體:形声字;体:会意字或形声字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形声字。体字繁体写作“體”。就已有的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體”字最早见于战国。它的初文有三种异体:體、軆和𦡊。楚系文字中,“體” (图1)“𦡊”(图2)并见;河北中山王厝器则作“軆”(图3)。“體” “軆”“𦡊”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旁相同,都是从“豊(lǐ)”表声,形旁从骨、从身与从肉表义相通,都与人体有关。后世通用“體”。今“體”简化为“体”,“体”是“體”的会意俗体字,大约出现于宋代前后。“体”从人从本,人之本即身体。
古书中还有一个同形字“体”,是“笨”的形声俗体字,意为愚劣、粗笨,与“体(體)”非一字。 [3]
“体(體)”的本义就是身体,是身体外部所能看见的各个部位(或器官)的总称。“体”也指身体的一部分。例如《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为人体是外部能看见的,推而广之,由人体引申指事物的形态、形体。例如《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又引申特指几何学上具有长宽高的形体,长方体。
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人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引申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根本,例如《汉书·贾谊传》:“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又引申指本质,本性,例如《吕氏春秋·情欲》:“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明白事物的本质以后就可以和其他事物相区分,故而又引申指分,区分。例如《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郑玄注:“体犹分也。”
身体有一定的结构,故又引申指体统,即事物整体的规格、形式和规矩,例如汉张衡《西京赋》:“高祖创业,继体承基。”又引申特指舞蹈的表演形式、文字的书写形体、文章的体裁风格等,如“书体”“字体”“文体”等。
由身体又引申为亲身,例如《后汉书·班彪传下附班固》:“体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又引申指体贴、体谅、体恤,例如《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经过亲身实践,会对事物有所了解和亲近,所以又引申指亲近,联结,例如《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 [19]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tǐ | 名词 | 人或动物的全身,有时也指其中的一部分 | body | 《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 巴金《〈序跋集〉序》:“不久就有朋友写信来劝我注意身体。” | |
事物的本身或整体 | body;mass | 《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 宋·秦观《圣人继天测灵论》:“天者,道也,而神为无体之体。” | 物体;集体;浑然一体 | ||
事物的形态或形状 | shape | 固体;气体;液体;正方体 | |||
事物的规格、形式 | specifications; norm; system; | 《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 体制;体例;体统;文体;字体;草体 | ||
事物的准则、法则 | specifications; laws | 《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北史·薛辩传》:“为国之体,在于任寄。” 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永泰三年一)》:“臣闻治国以和为体,处事以平为极。” | |||
身份;地位 |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摄官奉使》:“本朝遣使而适外国,多越班摄官,加庶官、借从官之类,虑其体轻,而假借使重也。” | ||||
占卜时的兆象;卦象 | omen | 《尚书·金縢》:“公曰:‘体,王其罔害。’”孔传:“如此兆体,王其无害。” | |||
一种语法范畴。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 | |||||
动词 | 亲身经验;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礼记·中庸》:“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 |||
生长成形 | |||||
表现 | show | 《易·系辞下》:“(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故体情之制曰疏,逐文之篇愈甚。” | |||
依据;根据 | succeed | 《礼记·丧服四制》:“(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 《管子·君臣上》:“衣服緷絻,尽有法度,则君体法而立矣。”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夫体道以匠物,宝物以长生者,黄·老是也。” | |||
划分;分解 | divide; dismember | 《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孔子家语·问礼》:“体其犬豕牛羊。” | |||
亲近;贴近 | 《逸周书·本典》:“古之圣王,乐体其政。”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臣相体,若合符契。” 梁斌《红旗谱》十八:“忠大伯说:‘那好嘛,早就该打倒,这个比坐官挣钱还体人心。’” | ||||
承继;沿袭 | 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体辉重光,承规景数。” 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主上体成王之风,太傅弘周公之德。” | ||||
实践;履行 | experience; practise | 《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 |||
包含;容纳 | contain |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含辰象之秀德,体河岳之上灵。” | |||
副词 | 亲自 | to experience sth personally | 宋·苏轼《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臣寻体访得颜章、颜益系第一等豪户颜巽之子。” | ||
tī | - | ||||
lǐ | 名词 | 通“礼”,礼仪,习俗 |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体由学染,俗以教迁。”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12]《汉语大字典》 [13])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四】【骨部】他礼切(tǐ)
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 [4]
说文解字注
“总十二属也”注:十二属许未详言,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𡱂;手之属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合《说文》全书求之,以十二者统之,皆此十二者所分属也。
“从骨豊声”注:他礼切,十五部。 [14]
广韵
他礼切,上荠透 ‖ 豊声脂2部(tǐ)
体(體),体身也。又生也。他礼切。八。
蒲本切,上混并 ‖ 本声文1部(bèn)
体,麤皃。又劣也。 [15]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体;部外笔画:5
《广韵》蒲本切。《集韵》部本切,并盆上声。劣也。
又麤貌。与笨同。《通雅》:輀车之夫曰体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同昌公主赐酒饼餤四十橐驼,以飤体夫。注:体,蒲本反。体夫,轝柩之夫。
俗书四体之體,省作体,误。
【亥集上】【骨部】 體;部外笔画:13
古文:𩪆
《唐韵》《正韵》他礼切。《集韵》《韵会》土礼切,并涕上声。《说文》:总十二属也。《释名》:体,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广韵》:四支也。《礼·中庸》:动乎四体。
又《易·文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疏:体包仁道。
又《书·毕命》:辞尚体要。注:辞以理实为要。
又《诗·衞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传:体,兆卦之体。
又《诗·大雅》: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笺:体,成形也。
又《周礼·天官》:体国经野。注:体,犹分也。
又《周礼·天官·内饔》:辨体名肉物。注:体名,脊胁臂臑之属。
又《礼·文王世子》:外朝以官体异姓也。注:体,犹连结也。
又《礼·学记》:就贤体远。注:体,犹亲也。
又《礼·中庸》:体物而不可遗。注:犹生也。
又《礼·中庸》:体群臣也。注:犹接纳也。
又《左传·昭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舞者有文武二体。
《广韵》:俗作軆。《集韵》作躰。《增韵》俗作体,非。 [16]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亻”窄“本”宽,顶部“亻”低,底部“本”低。“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本”,横在横中线上方竖在竖中线右侧;撇笔撇尖伸向“亻”下侧,撇尖、捺脚持平。 [17]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体(體) | 体(體) | 蟹 | 上声 | 十一荠 | 透 | 开口呼 | 四 | 次清 | 他礼切 | tʰiɛi | |
体 | 獖 | 臻 | 上声 | 二十一混 | 並 | 合口呼 | 一 | 全浊 | 蒲本切 | bʰuən | ||
集韵 | 体(體) | 体(體) | 止 | 上声 | 六止 | 透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天以切 | tʰie | |
体(體) | 体(體) | 蟹 | 上声 | 十一荠 | 透 | 开口呼 | 四 | 次清 | 土礼切 | tʰiɛi | ||
体 | 獖 | 臻 | 上声 | 二十一混 | 並 | 合口呼 | 一 | 全浊 | 部本切 | buən | ||
礼部韵略 | 体(體) | 上声 | 荠 | 他礼切 | ||||||||
增韵 | 体(體) | 上声 | 荠 | 他礼切 | ||||||||
中原音韵 | 体(體) | 上声 | 齐微 | 透 | 齐齿呼 | 次清 | tʼi | |||||
中州音韵 | 体(體) | 上声 | 齐微 | 他里切 | ||||||||
洪武正韵 | 体(體) | 上声 | 三荠 | 透 | 佗 | 次清 | 他礼切 | t‘i | ||||
分韵撮要 | 体(體) | 体(體) | 阴上 | 第二威伟畏 | 透 |
(参考资料:汉典 [5-8])
中上古音
时代 | 字头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体(體) | 高本汉系统 | tʰl | iər | |
体(體) | 王力系统 | 脂 | tʰ | iei | |
体(體) | 董同龢系统 | 脂 | tʰ | ied | |
体(體) | 周法高系统 | 脂 | tʰ | er | |
体(體) | 李方桂系统 | 脂 | hl | idx | |
西汉 | 体(體) | 脂 | |||
东汉 | 体(體) | 脂 | |||
魏 | 体(體) | 皆 | iəi | ||
晋 | 体(體) | 皆 | iəi | ||
南北朝 | 体(體) | 宋北魏前期 | 齐 | iəi | |
体(體) | 北魏后期北齐 | 齐 | iəi | ||
体(體) | 齐梁陈北周隋 | 齐 | iæi | ||
隋唐 | 体(體) | 高本汉系统 | tʰ | iei | |
隋唐 | 体(體) | 王力系统 | tʰ | iei | |
体 | 王力系统 | b | uən | ||
体(體) | 董同龢系统 | tʰ | iɛi | ||
体 | 董同龢系统 | bʰ | uən | ||
体(體) | 周法高系统 | tʰ | iɛi | ||
体 | 周法高系统 | b | uən | ||
体(體) | 李方桂系统 | th | iei | ||
体 | 李方桂系统 | b | uən | ||
体(體) | 陈新雄系统 | tʰ | iei | ||
体 | 陈新雄系统 | bʰ | uən |
(参考资料:汉典 [8-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ʰi | 214 | 上声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tʰi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ʰi | 55 | 上声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tʰi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ʰi | 53 | 上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ʰi | 42 | 上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ʰi | 53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sʰɿ | 24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ʰi | 42 | 上声 | |
晋语 | 太原 | tʰi | 53 | 上声 | |
吴语 | 苏州 | tʰi | 52 | 上声 | |
吴语 | 温州 | tʰei | 45 | 阴上 | |
湘语 | 长沙 | tʰi | 41 | 上声 | |
湘语 | 双峰 | tʰi | 31 | 上声 | |
赣语 | 南昌 | tʰi | 213 | 上声 | |
客家话 | 梅县 | tʰi | 31 | 上声 | |
粤语 | 广州 | tʰɐi | 35 | 阴上 | |
粤语 | 阳江 | tʰɐi | 21 | 上声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tʰe | 51 | 上声 | 文读 |
tʰue | 51 | 上声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tʰi | 53 | 阴上 | 文读 |
tʰoi | 53 | 阴上 | 白读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tʰɛ | 31 | 上声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tʰi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