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页面内容来自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25968204062,本站不储存任何内容,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进行在线解析,若有广告出现,请及时反馈。若您觉得侵犯了您的利益,请通知我们进行删除,然后访问 原网页
今天花点时间,和大家一起全方位聊聊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这三年的发展,以M1、M2、M3、M4为主线,看看这几年苹果都做了啥,以及M系列芯片的高度究竟如何。
本文1.1万字,阅读大概需要30分钟!如有帮助,不吝赐赞关注哈! @红叶绮罗香
我发现很多人在选择MacBook或者iPad的时候,总是会纠结如何选择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搞清楚苹果芯片发展的脉络,如何选择就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其实当年M1那是出道即巅峰,说的直白点,那是一经问世就傲视群雄的节奏,后续能够保持每年稳定提升就已经很超乎想象了。
而从M1当年单核2274、多核8216到M4的单核3907、多核15094,其实也就不到三年半时间。作为对比,其实Intel最新一代的Ultra系列处理器,CPU性能对比上一代基本就是零提升的。
不过呢?我是不可能满足于官方给的这么点数据的,所以接下来不妨一起深挖一下。
近期苹果电脑降价促销很给力,以下链接可先领个券,还可以叠加国补,有兴趣不妨关注一下。
MacBook Air M4。
M4(10 + 10) + 16GB + 512GB。
M4 Pro(12 + 16) + 24GB + 512GB。
Mac mini M4 + 16GB + 256GB/512GB/1TB。
直接上图!
顺带也给一下其他Pro级和Max级芯片的核心参数对比。
近些年芯片性能提升离不开生产工艺的贡献,M1采用的第一代N5工艺,其实和A14所用到的工艺是一样的。M1当时集成了160亿颗晶体管,而采用新一代N5P工艺的A15芯片,其实晶体管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8亿颗,和M1基本一致了!而等到M2用上N5P工艺以后,晶体管数量增加了25%,达到了200亿颗。
有意思的是,M2用200亿颗晶体管,差不多追上了8核心CPU的M1 Pro的性能水平。只不过,M1 Pro可是有着337亿颗晶体管的啊!
而M3则直接上了台积电最新的3nm工艺制程,也就是所谓的N3B工艺,晶体管数量相较于M2再次增加25%,达到了250亿颗。如今M3不仅在单核性能上远远超越M1,其实在多核性能上已经可以媲美10核心CPU的M1 Pro了。
而M4用上了台积电第二代3纳米工艺,也就是最新的N3E工艺。M4晶体管数量进一步达到了280亿颗,借助最新工艺,M4也把主频提升到了4.41GHz,相较于M1当年那个3.2GHz,堪称质变了!
其实随着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芯片生产工艺的进步,单颗芯片集成的晶体管规模就是在不断提升的。
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其实有着相当多的优势,比如统一内存即显存,部署大语言模型有着绝对的优势,RTX 5090跑不了的模型,苹果电脑就是可以轻松驾驭。
本地部署Deepseek,选择什么显卡最有性价比?再比如超高能效带来的极致续航,电池供电的离电性能和插着电源完全一致,一骑绝尘的IPC,超大内存带宽,超高效ZRAM、SWAP,持续的性能迭代等。这部分可以聊的东西真的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直接参考下面这篇详细分析。
红叶绮罗香:聊聊苹果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到底有何不同?M1/M2/M3/M4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特性。我想重点说的优势,其实是如今苹果电脑可以运行Windows软件和游戏的能力。别误会,我说的还并不是单纯的跑虚拟机Windows,而是直接在macOS上高效率运行Windows软件和游戏。
如今搭载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苹果电脑,不仅有着自身完善的软件生态,甚至还可以直接运行Windows软件和游戏。比如我用MacBook Pro M4直接玩黑神话悟空和塞尔登法环。
可能会有人担心M系列芯片转译运行的性能损失,我倒是也用了一个不是很严谨的方法粗略对比了一下。
以最入门的Mac mini M2为例,看看这个3000出头的苹果电脑能有怎样的表现。这是macOS下直接运行Cinebench 2024测试的成绩,单核122,多核600。
这是在macOS下运行Windows 11,然后在Windows 11上运行ARM原生的Cinebench 2024的成绩,单核101,多核488,差不多单核缩水17%,多核缩水18%。换句话说,差不多就是M2跑出了M1的水平!
如今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实际上都很依赖浏览器。尤其是手机,很多Web化的app和小程序,本质上就是考验浏览器的性能。
这里借助Speedometer3.0综合评估一下浏览器的性能水平,比如在M4芯片上,Safari浏览器大概可以跑出48.5分的成绩。
iPhone 16 Pro手机端的Safari能跑到36分。
综合看一下几颗M系列芯片的性能,M4相较于M1基本性能翻倍了,这基本也对应了M4相较于M1单核性能翻倍。多说一句,这玩意主要依赖CPU单核性能,这也就意味着M系列芯片中Pro和Max级别的芯片,这部分性能也是和入门款芯片基本一样的。唯一例外的,其实是M2 Max和M2 Ultra,单核心主频要比M2和M2 Pro高了0.2GHz,Speedometer3.0的分数会略高一点点。
这里改用Chrome进行测试,简单对比一下Windows这边的处理器,下面是MacBook Pro M4上使用Chrome测出来的成绩。
很明显,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浏览器性能可谓是一骑绝尘。兴许在电脑端还不会有什么明显感受,但是要是换成手机端运行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那浏览器性能高的优势可就太有用了。
M3、M2和M1同样都是4个性能核心和4个能效核心的架构,不过M1采用的是和A14相同的Firestorm性能核心和Icestorm能效核心,而M2采用的则是和A15一致的Avalanche性能核心和Blizzard能效核心。
M3大概率采用的是和A17 Pro一致的核心架构,不过目前苹果没有透露任何关于核心架构的细节,所以目前还不知道A17 Pro和M3架构的具体细节。
一定程度上讲,A系芯片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M系芯片未来的走势。
而M4这一代,苹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多核性能,其实也不得不从增加核心个数入手了,毕竟M1/M2/M3的CPU也就8核心的规模,相较于Intel和AMD那种动辄十几个核心的规模,还是太吃亏了。
于是乎,M4的CPU部分首次出现了多个规格,一个是3P + 6E,也就是3大核6小核心的设计。一个则是4P + 4E,8核心设计。还有一个则是4P + 6E,10核心设计。
M1性能核心有着192KB指令缓存和128KB数据缓存,四个性能核心共享12MB的L2缓存。
M1的能效核心则有着128KB指令缓存和64KB数据缓存,四个能效核心共享4MB的L2缓存。
M1还有着16MB的SLC,也就是片上缓存。
以上M1的大部分数据,M2、M3、M4基本保持一致。明显不同的是,M2把四个性能核心的L2缓存提升到了16MB。不过M3、M4比较神秘,很多架构数据苹果并未对外公布,逆向数据也不多。
M1的主频当年只做到了3.2GHz,Geekbench 6测试基准下,单核跑分2352分,多核8394分。
M2把主频提升到了3.5GHz,Geekbench 6测试基准下,单核跑分2633分,多核9748分。
M3则比较夸张,主频直接上到4.1GHz,Geekbench 6测试基准下,单核跑分3056分,多核11691分。
M4进一步把主频提升到4.41GHz,Geekbench 6测试基准下,单核跑分3907分,多核跑分15094分。相较于M3单核提升28%,多核提升29%。
M1当年发布的时候,在移动端轻薄本领域,那就是一副秒天秒地的架势。对标同期竞品,10W功耗输出竞品2倍性能,而达到竞品峰值性能,功耗仅仅是竞品的1/4功耗。
在M1之前,每年CPU的能效提升都微乎其微,基本都是在以能耗提升换性能提升,而M1一下子带来了3倍能效提升,可谓是降维打击。
这玩意当时就是地表能效最强的CPU。
而后续的M2、M3、M4可都是在M1这种巨幅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所以那些说M2、M3、M4挤牙膏的人,多半都是没看到M1当年出道即巅峰的极致状态。
M2做了全新的核心设计,晶体管提升到200亿颗,面积更大,提供了更大的二级缓存,也把主频从M1的3.2GHz提升到了3.5GHz。
对标M1,CPU提升18%左右。
对标当时最新的10核心PC笔记本芯片,M2在15W左右的峰值性能差不多是同功耗下竞品的2倍。
对标当时最新的12核心的PC笔记本芯片,M2峰值性能弱了10%左右,但是功耗却仅仅只有竞品的1/4。
而M3的CPU性能和能效表现也依然很亮眼,简单来说,性能稳步提升,而能效依然行业领先。
M3的CPU实现了只用一半功耗就能达到M1的峰值性能,短短三年时间,还是相当震撼的!
不过也需要注意M3的曲线其实是有向右延伸的,这也就意味着M3虽然在M1峰值功耗下性能更强,但是再往后的性能提升,也是依赖拉高功耗了!
对标12核心的i7 1360P,M3的CPU只用到1/4的功耗就可以达到1360P的峰值性能。
而在绝对性能上,M3 CPU的高性能核心相较于M2提升15%,相较于M1提升30%。
四个高能效核心,相较于M1提升50%,相较于M2提升30%。
M4这一代,如果对标M2,那就是CPU性能暴涨50%,对标M3那也是29%以上的提升。
从iPad Pro用的两颗M4的规格不难看出,3P + 6E和4P + 6E,M4其实是更注重能效核心的作用的。我自己跑了一些高性能场景,确实可以明显感受到新一代iPad Pro M4发热真的很小了。
不过M4这一代重心压根儿不在CPU和GPU上,而是强化NPU性能和显示引擎,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Geekbench 6的数据前面已经简单分析过了,性能就是一直稳步提升的。
而如今M4系列的几颗芯片,更是把性能上限拉满了哇!
在我看来,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有一个优势被很多人严重忽略了,那就是它的单核性能。目前哪怕是桌面端的顶级x86处理器,单核性能也就M3的水平,M4则可以领先25%左右。
另外,我也简单测试了一下Cinebench 2024 CPU单核、多核渲染的成绩。简单来说,M3单核性能就已经一骑绝尘了,8核心的多核性能相较于Windows笔记本上那种十几个核心的处理器来说,也不算明显落后。其实大部分人的办公需求,哪里需要十几个核心共同输出的多核性能啊!
而M4单核性能就更夸张了,即便是多核性能,在笔记本端基本也没有多少对手。
如果考虑一下笔记本真实的性能释放水平,那差距可就更大了。
应该有不少小伙伴还在用着老款的英特尔处理器,比如我自己还在用的一个台式机,i7-4790K处理器,单核只有M2一半的性能,多核则只有M1一半的性能。但是说实话,即便是i7-4790K,搁今天也依然是可以很好满足日常办公需求的哇!
说到这,你兴许也就不奇怪,为什么MacBook Air M1至今依然在售了吧!
现在买macbook air m1是不是不太值?怎么说呢?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这几代芯片,CPU部分真的是相当亮眼了!
M1一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7核心GPU,另一个是8核心。说实话,购买搭载M1芯片的产品时,真的没必要纠结这么一颗GPU核心的差异。因为在iGPU领域,M1相较于同期产品已经是吊打的水平了!
10W下的GPU性能输出是同期最新笔记本集显性能的2倍。
而达到同期最新笔记本集显峰值性能的功耗仅仅只有1/3。
类似的,M3和M2也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不过低配的是8核心GPU,高配的则达到了10核心。M2在M1同功耗下,可以有着25%的性能提升。而M2最大功耗下,性能则可以比M1高出35%。
这样的提升还是很给力的哇!不过这里需要提醒一句,M1 GPU的最大功耗被控制在10W左右,而M2已经到13W左右了。
而根据Geekbench Metal的实际跑分来看,M2可以跑到46161分,而M1差不多是32831分。按照这个数据来看,苹果官宣的数据还是有点保守了!不过不同的测试基准就是如此,GPU性能衡量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对标10核心的i7-1255U,M2 GPU在最大功耗下的性能可以达到2.3倍。
同样是对标10核心的i7-1255U,M2 GPU达到其峰值性能,能耗仅仅只有其1/5,是不是很恐怖呢?
到了M3这里就有点夸张了,跑出M1的性能仅仅需要一半的功耗,而峰值性能可以比M1高出65%。说真的,集成显卡这样的进化速度还是很让人惊艳的,尤其是在不强烈依赖堆核心规模、拉高功耗的情况下。
对标12核心的i7 1360P,集成iRIS Xe显卡,M3的GPU只用到1/5的功耗就可以达到i7 1360P的峰值性能。关健是,作为笔记本的处理器,这功耗直接拉高到30W+,确定还适合笔记本使用吗?
而M3相较于M2而言,GPU性能提升20%,算是中规中矩吧!但是,M3的GPU真正强大之处不在于这种纯粹GPU性能的提升,而是M3终于补足了最后一块短板,那就是硬件光线追踪能力呀!
在此基础上,M3还加入了动态缓存以及硬件加速的网格着色功能,这就让M3的GPU实际表现截然不同了!
硬件光追和网格着色在聊A17 Pro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A17 Pro到底有哪些提升?真的是挤牙膏吗?简单来说,就是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终于有硬件光追和网格着色了,GPU架构层面是一次飞跃。
硬件光追可以很好的模拟真实世界,阴影和反光更加真实,无论是游戏还是专业3D渲染软件都能受益于此。
渲染速度方面,相较于M2最快提速1.8倍。
硬件加速的网格着色对于几何模型处理的功能和效率大幅提升,可以打造视觉效果更复杂的场景。
而M3 GPU还新引入了Dynamic Caching,也就是动态缓存。传统GPU还在根据最大任务需求提前预留内存呢!M3已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局部内存使用了,GPU平均利用率大幅提升。这个技术本身对开发者透明,也就是说,专业级的app可以更加充分发挥GPU的性能了。
用苹果自己的说法:行业首创,开发者透明,新一代GPU的基石。很多时候,苹果这边的创新总是来的这么猝不及防。
M4这一代的GPU架构和M3基本一致,很多场景测试下来分数也基本相同。在iPad Pro上苹果自家的Metal跑下来,性能提升14%左右。在MacBook上则可以跑到57000多分,提升21%左右。
M4采用了10核心GPU架构,还有一个入门款的8核心版本。
对于GPU来说,高帧率渲染高分辨的画面是非常消耗性能和功耗的,那么能不能先让GPU低性能消耗的渲染一幅小的、低分辨率的图像,然后利用神经网络引擎NPU进行二次处理呢?这样不仅可以呈现一样甚至更好的画质,还可以缩短整体的渲染时间,同时降低整体功耗。
答案是肯定的,简单来说就是GPU更低负载渲染低分辨率画面,然后扔给NPU进行MetalFX上采样,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幅分辨率高很多的画面。
比如GPU渲染540P原始画面,然后优化到1080P。
或者渲染1080P,然后优化到2160P,也就是4K画面了。你看如今有多少电脑配置能够轻松搞定高帧率4K画面的游戏呢?
很多人都太在意GPU跑个高分辨率画质这类纯粹算力的测试了,实际上完全可以借助MetalFX上采样,让GPU低负载渲染低分辨率画面,再借助NPU提升分辨率!干嘛非要让GPU高功耗还费力不讨好呢!更何况,有限的晶体管数量,全部堆给浮点运算单元,其它部分不就弱化了嘛!
苹果这个MetalFX倒也不是什么特有的技术,英特尔那边叫XeSS,英伟达叫DLSS,AMD叫FSR。
但是苹果这边的优势就在于,苹果总是有能力推动开发者积极适配他们的应用程序,而其它芯片厂商这方面的能力就要弱很多了!
再就是像硬件光追这样的硬件加速单元,完全可以让复杂光线场景的性能提升好几倍。如今具有硬件光追加持的M4,可以轻松给《暗黑破坏神:不朽》等游戏和其他图像密集型应用,带来更加逼真的阴影与反射效果。
再就是M3具备的硬件加速的网格着色,GPU动态缓存,AV1解码器等,M4也都完全支持。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对比各种传统PC显卡的性能,甚至早就习惯拿着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集成显卡对标独立显卡了。
简单对比倒是问题不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显卡性能其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测试基准,不同的测试会有不同的性能表现。
再比如测试设备本身的设计,同款显卡轻薄本一般就跑不过游戏本,低频内存就跑不过高频内存。甚至是那些跨平台的测试基准,也很难绝对反应显卡的真实水平。
比如macOS可以原生运行的博德之门3,M3 Max在2160P最高画质下可以跑40帧,表现可以比i7 13700H + RTX 4060还要强。如果降低到1440P,那么M3 Max甚至比i9 13900HX + RTX 4080还要厉害。要是画质降低到1080P,那可就得AMD 7950X3D + RTX 4090才能比了!
其实M3 Max哪怕是套几层转译最高画质运行赛博朋克2077,表现依然可以接近i7 13700H + RTX 4060的水平。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画质降低以后,压力可就不一定是GPU了,而是给到了CPU呀!
以上这种特定场景的性能表现,肯定会刷新不少人的认知。但是我如果就是要跑一把Stable Diffusion,那么RTX 4060可以完虐M3 Max。
说以上这些当然不是为了聊M3 Max,而是想借此说明显卡性能的释放其实受限于软硬件平台的各种约束,甚至也受限于软件本身的优化。比如同样是M2芯片,达芬奇导出同样的素材,在机身散热处于劣势的iPad Pro上,却可以比MacBook M2还要快。
所以需要强调一句,同一颗芯片搭载在不同平台上,不同的内存配置,不同的散热条件,也一样会有一定的性能差异。以下只是定性的比较一下跨平台的性能,而不是绝对性能的定量对比。
首先看看Geekbench 6测试,主要测试苹果的Metal和跨平台的OpenCL。
很明显,从M1到M4,GPU性能就是一直在稳步提升,而M4相较于M1而言,性能已经近乎翻倍了。
这里顺带也看下M4系列的整体表现。
再看3DMARK中两个典型场景的表现,一个是Solar Bay,支持跨平台的光线追踪测试基准。这是专门为高端移动设备打造的,非常适合手机、平板和轻薄本的测试。
另一个则是Wild Life Extreme,虽然不是离屏测试,但是这个测试采用3840× 2160(4K UHD)的渲染分辦率,保证了不同设备上渲染分辨率的一致性。
在M1/M2/M3/M4之外,加入了A17 Pro和GTX 1060/1070作为对比。Wild Life Extreme测试中,M4和M3基本一致,比M2强了22%,比M1强了61%。这部分对比数据比较贴近苹果的官方数据。
而用到光追的Solar Bay测试中,M4/M3得益于硬件光追加持,可谓是大放异彩,M4比M3强了5%,M3比M2直接强了59%,比M1更是翻倍还多。其实同样有硬件光追加持的A17 Pro,已经基本追平M1的Solar Bay成绩了啊!
而目前更好的跨平台测试则是Steel Nomad Light,而且Steel Nomad Light也更能利用最新的图形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芯片的图形性能。
很明显,M4相较于M1而言性能已经翻倍了。
不妨把几颗主流笔记本采用的处理器拿过来综合对比一下,在集显这个领域,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依然独占鳌头。
实际上,如果换成M4 Pro和M4 Max,已经完全可以和一些独显较量一下了。
再看下Cinebench 2024,这个测试基准更接近3D应用的真实使用场景。
Cinebench可以分别跑CPU单核、多核渲染,也可以单独跑GPU渲染,我们这里主要关注GPU渲染成绩。以下是10核心的M4芯片的成绩。
不难看出,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M3/M4系列的GPU速度提升可不算小,M4相较于M2都有着翻倍的性能提升,更是M1性能的3.2倍呀!
当然,想要对标RTX 4060这样的独显,那还是需要拿Pro和Max来打了,这个咱们以后再详细聊。 @红叶绮罗香
接下来看看Blender 4.3.0的跑分,测试涉及三个场景,monster、junkshop以及classroom,最后累计三部分的总分。
怎么说呢?M3开始算是巨幅提升了!这其实依然是我最开始说的,GPU性能很依赖特定场景。其实在macOS下,甚至仅仅是app层面的优化,都可以让app的处理速度大幅提升,而这其实就是软件生态的价值。
从M3开始,苹果给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引入了硬件光追、网格着色以及动态缓存等一系列新特性,3D渲染性能大幅提升。
这里也给一下和英伟达40系独显对标的情况。
最后看下GFXBench 5.0的测试,这个测试本身其实更适合手机和平板,不过得益于GFXBench优秀的跨平台特性和多API支持,我们也拿过来参考一下。
这里主要测试两个场景,一个是Aztec Ruins在不同分辨率下的离屏测试。注意,不同设备的屏幕规格完全不同,不做离屏测试的话,同一个SoC都会变得没有可比性。
另一个则是Manhattan在1440p和1080p下的离屏测试。
注意,这个测试结果只能定性的看一下。这里还专门测试了一下上古的A9X,成绩是真的有点惨不忍睹哇!
重点看看Aztec Ruins 4K分辨率下离屏的成绩,A17 Pro可以跑到25FPS,M1是35FPS,M2是48FPS,M3则略微提升跑到52FPS。M4和M3基本无差异,测试能跑到53FPS。
也不难看出,随着分辨率降低,每个SoC的成绩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总体来看,M3/M4其实都是小幅提升。
再拿RTX 2050 Mobile和RTX 4090 Laptop简单对比一下,需要注意的是,RTX 4090 Laptop跑Aztec Ruins 1080p实在是太小Case了,直接跑到了1253PPS,已经严重影响制图比例了,这里对X轴做了特殊处理,实际上最大只到600。
怎么说呢?对标顶级独显,还是得Max甚至Ultra才能勉强比比哈!
其实对于真正打算入手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人来说,苹果官方的对比其实更容易一目了然的搞清楚产品相对性能和差异。
当然,如今Mac玩游戏也不多不可以哈!
苹果的这种对比方式,数码极客看了肯定不爽,但是对于打算从老款升级的人而言,却是帮助极大的啊!更新之后能有多大提升,真的是一目了然呀!
很多人对于外接显示器的规格有着迷一般的执着,甚至都忘了自己买的是笔记本了!实际上,驱动多块高素质显示器的成本,可能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实际上,苹果这边采用的显示引擎在外接最大规格显示器以后,也不会明显提升功耗,对于芯片整体的性能损耗也极小。其原因就在于,苹果的这个显示引擎占用的芯片面积,是要比P-core还要大的啊!你说,同样的成本,你是愿意多要个P-core,还是多要个显示引擎呢?
注意Dieshot中红色涂抹部分,那就是显示引擎。
我看不少人会吐槽M1/M2/M3/M4外接扩展屏幕不给力的问题,也就是搭载这类芯片的MacBook Air/Pro居然只能外接一块显示器。MacBook Air M3所谓的外接两块显示器,其实也是要关闭自身内置的显示器的,实际上还是只支持两个显示屏。
是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因为这几颗SoC的显示引擎就只支持两块屏幕,MacBook本身内置了一块屏幕,占了一个规格,所以也就只能外接一块显示器了。像Mac mini这种本身没有显示器的产品,则可以外接两块显示器。
不过我觉得这压根儿不算问题,首先M1/M2/M3这几颗芯片加持的产品,对应的用户群体甚至压根儿就不会拿着MacBook去外接显示器,而即便是Mac mini往往也只外接了一块显示器。这个时候,M1/M2/M3支持的高达6K 60Hz的显示器反而是很大的优势,Mac mini更是可以同时外接一块6K 60Hz和一块5K 60Hz的显示器啊!
比如我自己就是Mac mini外接5K屏的Studio Display。
其次则是M1/M2/M3变相外接多块显示器的方法也有很多,只要真有需求也不妨折腾一下。
如何让MacBook Air扩展两个显示器?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无疑是给原来一潭死水的PC市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无论是每年芯片性能稳步提升,还是由此驱动全新设计的PC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是莫大的好事情。
尤其是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加持下,MacBook Air和Mac mini这样的产品,不仅仅是带来了更为强悍的性能,更是让这些原本价格很高的产品变得更加亲民了呀!其实熟悉这些产品的人都应该知道,从2020年开始,购买这些产品实际上价格是低很多了的。
更不用说,如今中高端iPad更是直接用上了M系列芯片,真的是性能比很多人的电脑还要强悍了啊!
下一篇,一起聊聊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衍生版本,Pro、Max以及Ultra。有兴趣不妨点赞关注一下吧! @红叶绮罗香
对于最常规的电商平台优惠来说,优惠力度最大的往往都是苹果官方的SKU,也就是各系列的入门款。而其他版本属于定制款,制造成本就要高不少,所以优惠力度一般不会有多大。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任何促销优惠,都比不上一个理性、合适的选择。
比如对于你而言,M4就足以满足日常需求,但是非要考虑买M4 Pro,那么无论你找到何种优惠方式,最终的实际成本都要比买M4更高。同样的,16GB就是够用的内存,你非要升级24GB,结果即便给你教育优惠加额外的优惠券,实际的支付金额依然大于原价购买16GB版本!
重点是,超出自身需求的配置,真的不能给你带来任何体验提升呀!买任何数码产品,选配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别人错误的认知影响到你自己的决策。
最后推荐几款产品!以下几款产品都非常值得入手,只要按需、按预算购买就好。
以下提供的链接有额外的优惠券,购买前别忘了活动页领取一下,还可以叠加国补哈!
Mac mini M4:
MacBook Air M4:
MacBook Pro M4 16GB + 512GB/1TB版本。
MacBook Pro M4 Pro 24GB + 512GB/1TB版本。
16英寸的MacBook Pro M4 Max(14CPU + 32GPU) 36GB + 1TB版本,或者MacBook Pro M4 Max(16CPU + 40GPU) 48GB + 1TB版本。
iMac M4:
Related Answers
苹果电脑M1/M2/M3/M4芯片全面解读,Mac mini、iMac、MacBook选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