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页面内容来自https://www.zhihu.com/tardis/zm/art/376937801,本站不储存任何内容,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进行在线解析,若有广告出现,请及时反馈。若您觉得侵犯了您的利益,请通知我们进行删除,然后访问 原网页
之前显示器要么就是部分产品不支持国补,要么就是有的地区有,有的地区没有,这波直接是显示器全品都支持了,且各地区都补,想入手显示器的兄弟这波抓紧了,直接便宜15%~
目前显示器,最为常见的分辨率有三种规格,1080p、2k、4k,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我相信近些年应该已经普及的很全面了吧,这里只大概讲一下,不同的分辨率,其实也就是像素点的数量区别,比如
1080p = 1920 x 1080个像素点
2k = 2560 x 1440个像素点
4k = 3840 x 2160个像素点
这里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同样显示面积下,像素点越多,显示的画面自然越细腻,但越高的分辨率,对显卡的性能需求也就越大
简单打个比方,你可以把每个像素点,看作是一张扑克牌,那么1080P就相当于你屏幕上铺了2073600张牌,假设3060在1080P分辨率下的游戏中 能做到100帧,那么其实就相当于它的性能,就是每秒都能把这2073600张牌翻100次面
因为更高分辨率就有更多的像素点,4K 就相当于有8294400张扑克牌,是1080P的4倍,那么以上面假设的3060的性能来说,在4K分辨率下,相同的时间内,他就只能翻25次面了,也就是只有25帧的表现了,所以说如果你想上更高的分辨率,也得要看看你的显卡的性能是不是够用
你们可以根据下面的显卡3D MarkTimespy天梯图来大致判断,自己的显卡适合什么分辨率的显示器
极高>超高>高>中高>中>低
响应速度 | 色彩表现 | 可视角度 | |
---|---|---|---|
TN 面板 | 超高 | 低 | 低 |
VA 面板 | 低 | 中高 | 中高 |
FastIPS 面板 | 超高 | 高 | 高 |
nano ips 面板 | 超高 | 超高 | 高 |
HVA 面板 | 中高 | 中高 | 中高 |
OLED 面板 | 极高 | 极高 | 高 |
上面就是几种面板大概的优劣势和区别的表现了
TN面板
TN面板的唯一优点就是响应速度和拖影抑制,所以TN面板基本都用在,只单纯要求高刷的发烧电竞FPS显示器上如卓威的TN面板显示器,或者一些1080P 240/260/280/360Hz的这种显示器,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色彩表现很差,可视角度很低,所以TN面板只适合 单纯为了FPS游戏 追求超高帧 超高刷新率而购买的显示器用户,并不太适合日常的综合使用环境
VA/HVA面板
VA面板的优势就是面板成本低,且可做曲面屏,显示优势是对比度,通常能做到3000:1,对比度的这个数值你可以理解为从最暗到最亮之间的亮度层级数,越高对比度的优势就是显示画面细节层次越清晰
但VA面板除了对比度的优势外,在可视角度,色彩表现,尤其是响应速度上都比较一般,因为响应速度的劣势,导致它更加容易在高速移动的画面中出现拖影,所以你也可以看到,现在VA面板的高刷显示器很少了,因为其响应速度不如ips类面板 和TN面板 所以VA面板其实是不适合用来做高刷游戏显示器的
HVA面板,其实就是像fastIPS一样,针对响应速度做出了优化,但依旧和目前主流fastIPS有一些差距,像三星G8这种顶级HVA面板,响应速度才能做到和T1级别的fastIPS差不多,但你们可以去看看那个价格0.0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部分普通用户老老实实去选择FastIPS面板的显示器
IPS、Fast IPS、Nano IPS面板
IPS类面板可以说是目前最主流使用的面板类型,你们从上面的表格也可以看出,IPS是总体来讲表现最均衡的
而在IPS面板类型中又有FastIPS和NanoIPS,FastIPS你们可以简单看作为在普通IPS面板上再升级了响应速度,目前你们看到的主流热门显示器基本就都是FastIPS面板了,比如群创Q7E、K7E、友达7.0、8.2等等,因其在色彩,响应速度,和可视角度方面都有相对其他两种面板有更好的表现,所以使用更加广泛
而Nano IPS面板 为LG生产的对IPS再升级的面板,区别就在于Nano IPS通过对背光中增加了一层纳米粒子吸收多余的光线波长,提高背光的纯度,导致其会有比常规IPS、FastIps来说更加鲜艳的色彩和色准表现,肉眼观感上也更佳,并且它的响应速度也是目前的T1水准,所以其实可以说LG的NanoIPS面板,就是最好的IPS类面板了
Nano IPS面板下公认的好屏相信你们多多少少也有认识,2代nanoips的 27GL830/850、3代nanoips 27GP83B/850,27GP95RP这些,NanoIPS面板的显示器往往综合素质都非常高,但NanoIPS也并不是完美的,IPS面板在对比度上标准值为1000:1,而NanoIPS会略低于这个标准值,900:1左右,所以NanoIPS其实在对比度上是有一点劣势的
OLED
OLED因为其显示特性,你可以看作它每一个像素点都是一个单独的背光区,4K就相当于有800万个分区背光,这是传统背光和miniled背光无法比拟的差距,这个特点就让OLED的控光效果极好,在显示暗部的时候 可以直接把暗部的像素点关闭掉,显示极致的黑,并且OLED的响应速度也是究极快的,真小于1ms(目前IPS类面板的优秀调教,无重影无鬼影的可用GTG响应在3ms左右,3~4ms已经是T1级别的表现了)
就显示方面来讲OLED可以说很吊,没缺点,但实用层面有个缺点就是可能会烧屏,这其实可以算是个使用寿命问题,烧屏也是OLED的显示特性所带来的副作用,由于OLED屏幕中的像素点长期处于高能耗状态导致的发光材料老化产生的,这个以使用寿命的角度来看,属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且一旦出现,也无法维修,又因为OLED显示器的价格可以说非常的哇塞,在你付了高价买回去之后还要承担其可能会自然损坏 烧屏 的风险.....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子膈应的 虽然它很强~,当然富哥们可以无脑冲,大不了坏了再换一块嘛0.0
MiniLED
首先要说,MiniLED不是面板类型、不是面板类型、不是面板类型,很多对显示器不太了解的兄弟会认为Miniled是一种面板类型,但其实MiniLED只是一种背光方式而已,相较于传统背光,MiniLED的优势是更高的亮度激发以及分区控光所带来的超高对比度(这里有点类似OLED的特性,在开启分区控光的情况下,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关闭黑色部分的背光,但miniLED通常只能做到千数级的分区控光,和OLED的百万级分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目前搭载MiniLED背光的显示器,想要突出的优势部分,其实就是HDR的体验,HDR观影+HDR游戏,你日常使用不开启HDR的情况下,其实你并不能明显感觉出来MiniLED背光显示器和传统背光显示器的区别
这个方面的知识近些年也普及的很广了,一般来说的非高刷屏,刷新率都在 60hz 75hz,高刷屏基本在以144hz为基础,然后再向上,如165hz 、170hz、180Hz、240Hz、260Hz、300Hz、360Hz乃至更高
而高刷和非高刷的主要区别,就是视觉流畅度的体验了,可能有些兄弟没有体验过高刷,但低刷的场景肯定是碰到过的,比如玩游戏帧数低,然后你觉得卡,其实高低刷的主要区别就在这,也就是画面的流畅度,和画面的连贯性,尤其是在这种 画面高速变换的FPS竞技类游戏中,频繁大范围的且高速的画面变化会进一步扩大 高刷相对于低刷的视觉体验差距
简单来比喻就是,60hz 就是1秒的时间内显示60张图,而144hz 就是1秒内显示144张图,同样的时间内显示更多帧画面,体感自然是更加连贯,而在游戏中,更加迅速连贯的画面,能让玩家更快的做出反应,这也是高刷屏在游戏中的一大好处了,另外现在高刷屏已经非常卷了,目前基本已经没有非高刷显示器的市场位置了
色域覆盖率指的是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范围,主要为sRGB,AdobeRGB 和 DCI-P3这几种标准,你们从下图也可以看到不同色域标准所囊括的色彩范围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sRGB色域可以说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们在网上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自媒体视频都是基于sRGB色域来制作的,你们从下图也可以看出DCI-P3色域所覆盖的范围要比sRGB大很多,所以高DCI-P3色域覆盖的显示器,就是你们常看见的,显示器宣传页里的所谓的广色域显示器了,DCI-P3色域主要用于电影制作,目前大型3A游戏也是支持广色域的,所以DCI-P3色域越高,你在观影和3A大作中的显示色彩就越丰富,越能还原画面中本该有的最准确的色彩
从下图可见,不同的色域标准,其实代表的色彩范围也是不同的,但一般用户选择显示器的时候,不管是那种色域标准,当然是越高越好了
而各种色域标准的覆盖率,也是从参数方面看一个显示器的色彩表现好坏的重要标准,sRGB作为最常用最基础的色域空间,如果其覆盖率低于95%其实就是比较差的表现了,正常基本都要覆盖到98%~100%的,而DCI-P3色域覆盖率做为广色域显示器的标准值,90%属于及格线,95%就算是优秀了,95%以上就算是特别优秀了
色深方面,8bit和10bit的区别也是非常明了的
8bit :1670万色
10bit:10.7亿色
简单理解呢,就是10bit的色彩过度更加平滑,不会出现色彩断层,现在很多显示器都会有FRC的技术支持,也就是你们常见的8抖10bit这种说法,抖10肯定是不如原生10bit,但已经是无限接近了,所以有视频/图片后期等设计类需求的,尽量去买这种支持8抖10bit/10bit输出的显示器
HDR这个我相信也不用很详细说吧 (高动态光照渲染),大概的简单来说就是增强屏幕显示画面高光部分和暗部的细节,以更加接近肉眼所看到的画面≈画面让你更加身临其境,让你感觉好像是你亲眼在看,而不是通过一块屏幕再看
HDR认证规格越高,就说明这块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就越高,高动态范围是需要高亮度来驱动的,也就意味着其HDR下的观影和游戏体验更好,画面亮部/暗部细节更佳丰富,更加接近肉眼观感
HDR400的标准认证标准就是显示器的显示亮度要达到400nit才可以,HDR600 1000你们可以往上以此类推,其实到HDR1000 才算是真正有不错的HDR体验,但也不是说400 600就没用,有总比没有强吧~
响应速度、拖影表现,对于电竞高刷显示器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游戏实际观感体验,而响应速度影响的点,就是像素在不同颜色和亮度之间切换变化的速度,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画面A到B的切换速度
而拖影表现和响应速度有相关性,但也不完全是响应速度越快,拖影表现就一定会越好,因为还有OverDrive技术,也就是俗称的OD档位的影响,OverDrive的作用就是对显示器的液晶分子加压从而提高显示器的响应速度,虽然能提高响应速度,但过度加压就会出现过冲而产生所谓的“鬼影”(你们可以看下图第二张UFO最边缘的无色彩拖影,那就是鬼影)
正常来讲OD加压过冲率在10%以内,肉眼基本无法眼出鬼影,所以说把OD档位调整到,加压尽量高,且还无鬼影的那一档,所最终得到的响应速度,就是这台显示器的最佳响应速度了,而该档位,也就是这台显示器的最佳OD档位了
下面两张UFOtest的图你们可以对比看看,拖影抑制好和一般的对比
另外还有一点,你们经常可以看到显示器商品页,官方标注GTG响应1ms的广告词,其实这算是一种夸张宣传,因为他们这里标注的1msGTG响应,在正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而是完全舍弃了色彩/观感/不在乎有没有鬼影的极端条件下才能做到的数值
正常来说,在不影响色彩、正常观感、无鬼影的情况下,能做到4ms以内的响应速度就已经算是T1级别了
目前显示器市场是相当卷的,他们对高刷显示器的响应速度调节也都非常重视,主流品牌的显示器当下基本都能做到T1级别的响应速度表现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响应做烂的品,毕竟大家都宣传它GTG1ms,但实际的无鬼影最佳响应速度确只有实测才能知道,所以还是要尽量避免购买杂牌、小众品牌的显示器
KTC继H25T7-2自己打自己之后,又来了波帽子戏法,紧接着就推出了三代产品 H25T7-3
H25T7-3采用华星光电 SG245HB04-3 面板,原生240Hz,超频至260Hz,其他参数依然是非常超模,385nit的SDR亮度,支持HDR400,电竞素质 响应速度表现也是来到了顶级T1梯队的小于3ms水平,实测最佳OD快速下,响应速度2.7ms左右,最骚的是在这个价格上 还给到了可升降旋转调节的原装支架,可以说这就是当下500元档 性价比最高的1080P高刷显示器,暂时没有之一
sanc N50系列也是老面孔了,也是1080P高刷里最卷的几个机型之一,最新的6代机也是升级到了原生240Hz的华星光电 SG245HB04-3 面板,和上面KTC H25T7-3面板相同,所以他俩的整体显示素质基本是一样的,N50 PRO 6机身上比较有特点的部分,就是带了一个可伸缩的耳机挂架,还有一个祖传的屏下小夜灯(正好能照亮键盘部分),并且sanc目前也支持软件调节OSD了,实用性上是挺不错的
但比较可惜,N50 PRO 6的原装支架为简易支架,只能够俯仰调节,比KTC H25T7-3小弱了一头,这个就比较适合目前已经有显示器支架臂的兄弟来选择了,反正都用不上原装支架0.0,整体来说N50 PRO 6当下的性价比,在500元档中 也是TOP3以内的选手,性价比很高
如果你觉得240 260Hz还是差点意思,你想要更加竞技0.0,你可以看看KTC搭载原生300Hz高刷面板的新品,KTC H25Y7,面板使用华星光电 SG2451B04-2,原生300Hz,来到这个刷新率,那可谓是相当竞技了,游戏素质自然不必说,顶级T1水准,并且色域覆盖和对比度表现也都很不错,国补价679的价格 买1K 300Hz高刷,原装支架还有旋转升降调节,性价比直接拉满
创维的1K 320Hz高刷新品创维 F25G37F PRO,面板也是使用华星光电 SG2451B04-2,超频到了320Hz,相较于KTC H25Y7亮度激发更高一些,来到SDR 445nit,并且响应速度调校也更加激进了一些来到GTG2.2ms,响应表现顶级T1水准,差一点就来到T0的1ms俱乐部了,原装支架也是给到了当前已经很少见的全功能调节支架,多了水平旋转调节
HKC家价格最卷的27寸2K高刷,G27H2Max使用原生200Hz面板,超频至220Hz,3ms的T1梯队响应速度,且最佳的快速OD档 过冲率很低 拖影抑制表现十分不错,亮度和对比度的表现,在这个价位段也是十分出色,还支持硬件低蓝光护眼,缺点就是原装支架为简易支架,只有俯仰调节,对可调节性有需求的兄弟们,建议花几十块买个支架臂搭配使用,整体来讲G27H2Max 799的价格 在一众27寸2K高刷里 这也是价格最香的一档了,可以作为2K高刷入门屏的性价比首选
KTC在今年卷的力度明显是要强于其他品牌的,就今年就开了三套全新的外壳模具,并且全线压低的价格,而这个大师27M1的模具水平,基本在1500元以内可以说是吊打一切了,原装给到了遮光罩,屏幕背后还有可收缩的耳机挂架,底座为相当节省空间的平板,并且原装支架还是调节拉满的全功能调节,水平旋转调节的质感相当不错,有那种卡塔卡塔声的刻度感,模具拉满之后,显示素质也是无可挑剔,GTG响应速度进入2开头的顶级T1水平,亮度对比度表现也非常优秀,色彩参数也无可挑剔,确实是对得起“大师”这个名号的,如果你想在千元预算购买一款表现相当全面的机器,KTC 大师27M1非常值得考虑
KTC H27E7,当前2K 300Hz中,价格最香,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之一,使用京东方ME270QHB-NF8面板 原生300Hz面板,超频到了320Hz,亮度和对比度表现十分不错,依然有的KTC的软件OSD调节 和原装旋转升降支架,999买2K 320Hz高刷,这个性价比肉眼可见了,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它的OD调校并不算特别好,虽然3.7ms的GTG已经是4ms内的T1水平,但原生300Hz面板的响应速度如果调的好,普遍都能做到2开头的可用无鬼影水平,算是稍稍略有遗憾吧
另外KTC还有一个 H27E6,这俩的区别主要就是外壳模具不同,因为那套白色模具,所以价格更贵了一些,并且H27E6在响应速度调校方面,要比E7做的更好,来到了2.9ms的水平,如果你想要白色外壳的显示器,或者想要运动清晰度更强的表现,你也可以考虑H27E6
SANC D75也是当下2K 300Hz高刷屏的首选之一,面板和上面H27E7一样,使用京东方ME270QHB-NF8面板原生300Hz面板,超频到了320Hz,外观方面D75也是使用了sanc新的外观模具,背部有装饰灯条,整体显示素质上D75可谓是相当水桶了,基本没啥可挑剔的点,原装支架也顶满了 为支持水平旋转调节的全功能调节支架,价格相比H27E7贵了一些,但你得到了更强一点的运动清晰度,更好的外壳模具,以及更全面一些的显示素质表现
选择上其实完全就是看个人的使用需求来定了,4K+1080P双模切换,满足的用户群体,其实就是杂食党,简单来说就是我全都要,又想要高分辨率带来的3A游戏+观影体验,同时也想爽玩竞技类网游的用户群体
众所都周知,因为4K分辨率对显卡压力很大,导致在4K分辨率下玩竞技类网游并不能达到一个高竞技帧数,而4K双模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了,通过双模切换到1080P 320Hz 来满足又想爽玩3A的同时还想高帧电竞的用户了,所以如果你是这种3A+竞技类网游 都玩的,更适合你的就是4K双模,当下相比常规4K高刷,我也更推荐你们选择4K双模,毕竟价格相当,多个切换功能这不要白不要嘛
HKC G27H7pro,使用友达7.6面板,支持4K 160Hz和1080P 320Hz双模切换,100%sRGB,94%DCI-P3色域覆盖率表现优秀,色准表现也非常不错,sRGB色域缩限不错,且色温伽马都贴合标准值,能兼顾轻度设计类需求使用,亮度激发和对比度也都在水准之上,4K/1080P下的响应速度都在T1梯队,整体表现非常均衡
缺点部分就是G27H7pro使用的是猎鹰2代的老模具,所以原装支架缺少了水平旋转调节,接口方面相比竞品来讲少了一个DP1.4,不过整体来讲还是没啥明显硬伤的,很水桶的表现,算是当下4K双模的性价比首选之一了
SANC DM72U是搭载miniLED背光的4K双模切换高刷屏,不同于常见的友达7.6面板,它使用的是群创的D7B面板,面板的表面雾都相比友达7.6会更低一点,观感上会略微更加通透一些,外壳模具使用的也是SANC家新的暗夜武士,依然有SANC祖传的耳机挂架和屏下小夜灯,原装支架也做到了支持水平旋转调节的全功能支架,模具素质和颜值是要好于上面HKC G27H7 PRO的,显示素质方面也没啥可挑剔的点,响应速度表现不管是4K还是1080P默认都是T1水准,如果你对HDR观影和HDR3A游戏体验有更进一步的追求,那么HDR1400的DM72U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